4月7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對外發布《關于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從正向引導、改革創新、監管約束、外部環境、工作機制五個維度,圍繞“三去一降一補”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強化重點領域監管約束等主要內容提出了24項政策措施,旨在督促引導銀行業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質效,努力促進實體經濟平穩發展。業界人士指出,《意見》的發布對改善我國船舶工業融資環境、優化債務結構、防控金融風險將起到積極作用。
《意見》圍繞“三去一降一補”提出了10項具體措施,主要包括:深入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和債權人委員會制度;多種渠道盤活信貸資源,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因地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長期穩健發展;積極穩妥開展市場化債轉股;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加強服務收費管理;持續提升“三農”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大力支持國家發展戰略,滿足重點領域金融需求;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支持振興實體經濟;深入推進消費金融和支持社會領域企業發展;加快發展綠色金融,助力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其中,在“深入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一項中,《意見》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細化分類名單制管理,對長期虧損、失去清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僵尸企業”,以及包括落后產能在內的所有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能,堅決壓縮退出相關貸款,穩妥有序實現市場出清。對產能過剩行業中技術設備先進,產品有競爭力、有市場,雖暫遇困難但經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內部管理仍能恢復市場競爭力的優質骨干企業,繼續給予信貸支持。在“積極穩妥開展市場化債轉股”一項中,《意見》提出,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與相關市場主體自主協商確定轉股對象、轉股債權以及轉股價格和條件,確保銀行債權潔凈轉讓、真實出售,有效實現風險隔離,嚴防道德風險。
業界人士表示,《意見》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船舶工業等實體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也是對此前中國人民銀行等5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進一步細化。債務融資是我國船企融資方式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意見》中有關差異化信貸、市場化債轉股等內容,對改善骨干船企債務融資環境、降低杠桿率等將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意見》中提到“政策性銀行以服務國家戰略、審慎合規經營、有效管控風險和保本微利為原則,淡化規模類、增長類、盈利類考核指標”等要求,將從監管角度促進相關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力度支持我國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業發展。不過,業界人士也提醒,近期金融業頻頻出臺重磅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并不意味著將開啟“大水漫灌式”刺激政策,相關政策中對金融風險防范和金融監管的要求也不可忽略。廣大船企想要獲得更大的政策紅利,必須首先做好強化債務杠桿約束、優化負債結構、完善風控體系等工作。(中國船舶報 張弘